新华财经北京3月2日电(分析师张威 鲁光远)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2022年,在协同发展深入推进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同时,“三二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明显提升,高新产业快速成长。此外,交通、产业、环保三个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滨海新区、北三县多个重点区域加快联动发展,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三二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其中,河北经济体量最大,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70.4亿元,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10.9亿元,也跨越4万亿元量级,位居次席,天津经济体量最小,为16311.34亿元。
从经济总量占比来看,河北经济总量占到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42.25%,北京占比为41.49%,天津为16.26%,天津和河北合计占京津冀地区的58.51%。北京经济总量占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与2013年相比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而天津、河北经济总量占比均下降。
从财政收入来看,2022年京津冀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16万亿元,其中,北京为5714.3亿元,几乎占京津冀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一半。天津、河北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846.6亿元、4084亿元。
从经济增速来看,2022年河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8%,增速在京津冀三省市中最高,北京、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0.7%、1.0%。按现价计算,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是2013年的1.8倍,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13年的2.0倍、1.7倍、1.6倍。
2022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4.8∶29.6∶65.6。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为83.9%,第二产业为15.9%,第一产业仅0.3%;天津第三产业占比为61.3%,第二产业为37%,第三产业为1.7%;河北第三产业占比为49.4%,第二产业为29.6%,第三产业为10.4%。
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明显提升。其中,北京产业结构呈现稳定的“三二一”结构,而且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80%以上;天津产业结构同样呈现稳定改善趋势,从2014年始,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河北产业结构相对不及京津,第三产业占比不到50%,不过从2018年开始,河北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越第二产业,也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具体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占比从58.1%上升到65.6%,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三地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较2013年提高了4.3个、7.2个和8.4个百分点,河北提升幅度最大。
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交通领域,京津冀地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加速形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与30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中心城市“津石保唐”均实现高铁1-1.5小时快速联系。高速公路总里程10585.5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2.6%。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也加速形成,9个规划机场全部实现投用,“双核两翼多节点”的京津冀机场群布局完成。
产业领域,疏解、转移、承接有效推进。北京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2093家,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640个,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3.8%,2017年以来累计8731.9亿元;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95个,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39万个。同时,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7330.2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四成,提高6.4个百分点;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2%,较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比2013年提高8.8个百分点。
环保领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彻底改观,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步入“30+”阶段,2022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均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且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生态质量方面,全力保护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
此外,京津冀地区多个重点区域加快联动发展,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打造区域联动“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千亿量级,各类资源加快聚集。雄安新区“雏形显现”,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有序推进,3家央企总部开工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央企设立各类分支机构140多家。此外,协同发展示范区亮点频出:通州与北三县加速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大兴机场横跨京冀、“三区叠加”,着力推动区港城协同发展;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2022年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62个,总投资620.82亿元,引进北京在津新设机构360个,注册资金928.63亿元。
京津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