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种子战争?一粒粒微小看似不起眼的种子怎么会引发一场“战争”?一场看不见实际战场、没有硝烟但又事关重要的“种子战争”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大众可能对种子的重要性缺乏基本认知,其实,农业这个领域相当特殊,它的特殊性在于,农业整个发展模式是简单固定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复一年地按照育种、播种、施肥、收割、加工的模式进行,总结来说就是全产业链布局,繁育推一体化。
大公司有精力有成本投入,越研发越赚钱,越赚钱越研发,小公司小作坊被挤压得机会寥寥,因此,种子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
打响第一枪
在布鲁塞尔,关于种子的议题率先打响第一枪,是关于一项可能导致种权彻底垄断的法律。
在欧洲议会中,一位比利时代表语重心长地表示:“在各位认知中,有哪种产业在全球仅由约二十家公司掌控吗?
或许有人会说‘有,银行业啊!’那些银行的确左右各国政府,主导全球金融体系,但你们知道吗?
食品工业也正走向这种模式。各位又是否知道,哪种产业已经全面一体化,也就是所有从业者都提供相同的产品?
有人又会说‘有啊,银行业!’但其实,食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确实,从这里到雅加达、从东京到巴西,食品业要大家都吃一样的东西,他们要人们为大自然的馈赠掏腰包。
比如在法国,表象下美不胜收的金黄麦田,一切都已被建册列管,只有注册过的小麦或玉米产品才能合法销售。
在官方的农作物品种目录中,记录了它们的名称、特性、更重要的专利人。那么种权到底应该属于谁?他们是属于全人类还是一样可以化作商品?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在多年前关于种子的资本混战中窥得先机。在大众看来,中国是完完全全的农业大国,我们有着面积辽阔、肥沃的土地,有勤劳能干的广大农民。
近年来更是将新型农业机械投入生产,看似农业一直处于欣欣向荣的态势,但实际上,中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比如,80年代,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大豆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却完败美国大豆。
从此国内大豆进口量每年都在递增,随之而来的成本也在增加,反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0年大豆进口量甚至达到了国内大豆生产量的5倍——1亿吨。
又因为大豆是食用油、饲料的主要原料,因此中国的食用油、饲料以及养猪成本严重受控于四家公司: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世界前十的农化公司,全在美国和欧洲,背后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农业的发展,一部分靠天时地利,另一部分靠人和。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地形以丘陵为主,极少出现类长三角地区的大片平原,人均耕地少,并且无法整合在一起,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每家每户的一亩三分地甚至还成为了外出务工的乡下人心底的最后一层防护,心里想着如果在外面挣的不如意,至少回家还有田地可以让自己温饱。
而反观美国和欧洲,由于地广人稀,一位农场主轻易坐拥数以千公顷的农田,这样的大片平原,在欧美比比皆是。
也许会有人问,这么大的土地面积,维护运营起来,成本也会是居高不下,特别是精密机械造价高昂。
但是人们忘记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当土地足够广,产出的粮食足够多,平均到每一粒粮食的生产成本,运用精密机械的成本反而比人工播种要低得多。
因此,相应低廉的售价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彰显出来了。
大农场主赚了钱就得以继续投入购买更多更先进高效的机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长此以来,亚洲绝大部分地区普普通通的农民更加望尘莫及。
多年来的困境
科研经费不足,几乎可以涵盖中国所有行业,但农业不一样,全世界前五十的种子公司,研发经费加起来还达不到美国龙头企业——孟山都的七分之一。
而国内几千家种子公司的产值都比不上一家孟山都,这足以看出,不是不想投入,而是真的捉襟见肘。而孟山都,则是这场种子战争的主角之一,这就要谈起孟山都的发展历史。
先来看看孟山都如何垄断吧,首先研发出高产出、低产量的种子,再以优惠的价格吸引农民购买。
但是为了最大的产出,一定要搭配本公司的化肥、农药,最好是使用一整套设计好的解决方案。
但朴实的农民们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些化肥、农药,抑制了田地里其他农作物的发展,这时孟山都再推出特制的转基因种子。
从此开始循环,收获源源不断的利润。这就是“得种子者得天下”,甚至现在的孟山都已经不怎么研发新种子,手握N项专利,稳定持续靠知识产权挣钱。
这时,在农业巨头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将自己无止境扩张,要么温水煮青蛙等着被淘汰,孟山都选择了并购扩张的这条路。
第一次是纵向并购,20世纪末,做农药的孟山都第一次收购种子公司,开始进军种子行业;第二次是横向并购。
2003年左右,做单一品类种子的大企业并购生产其他品类种子的小企业,形成种子行业全覆盖,当时的中国为了加入WTO付出了高昂学费。
因为大豆贸易,和华尔街、美国农业巨头进行了一场混战,混战过后,农业巨头格局初步显现:孟山都、先正达、杜邦、拜耳、陶氏、巴斯夫。
到了2013年,这六大农业巨头占领了世界农药市场的75%,种子市场的60%。两年后,农业大国巴西爆发了经济危机。
全球几乎每个区域的农化市场都出现显著下滑,但是纵向的产业链和横向的品类已经重组完成,农业巨头已并无可并。等待各位大佬们的,是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庞大的跨国超级并购。
首先做出决策的是孟山都,2015 年连续三次收购要约,行业老大最先考虑的当然是行业老二先正达。
先正达出身瑞士,平时最是看不上美澳这类乡土气息浓重的国家,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两家并未达成合作关系。
虽然确实缺乏经济支撑,但是高傲的身段不允许他们低下头。而孟山都并没有多少挫败感,老二不合作,那自然将目光转向另外一家巨头——拜耳。
但此时,一个重大消息传出:杜邦和陶氏合并了。这样一来,孟山都瞬间从行业老大的王位上跌落下来。
拜耳也重回气势高地,虽然拜耳在农业方面涉足不多,但是其背后的拜耳集团却是个横跨化工、医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型集团。
孟山都眼睁睁看着拜耳反客为主,连续对自己报价三次,最后以66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成功收入麾下。
陶氏杜邦大合并,拜耳吞并孟山都,此时的先正达无人问津,更显冷落,但此时中国,出手了。
端牢饭碗
央企中国化工集团看到了先正达身上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对先正达提出三次连续报价。
并且提出三个让先正达感受到被尊重的条件:1、全现金收购,全力解决先正达现金流断裂的现实问题;2、2、保留管理层,给足了欧洲人面子;3、收购是纯财务投资,不起控制作用,先正达对中国的鼎力支持怦然心动。
在经历一系列困难解决后,央企中国化工以将近50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与先正达达成交易,当然,这个价格也是中国目前为止海外并购金额最大的一笔。
自此,世界种子格局初步稳定,拜耳孟山都以及杜邦和陶氏整合而来的科迪华牢牢占据两大霸主的位置。
仅这两家公司,就占据了世界种子市场的50%,剩下的是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和科沃斯。
但种子战争才刚见端倪,去年,俄乌对立搅得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但同时,俄罗斯还同时遭受欧美国家带来的种业制裁。
即使俄罗斯手上有张小麦出口的王牌,但面对接踵而至的针对打击,还是应付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2022年时候,德国拜耳集团曾宣布这样的决策。
暂停向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所有非必要业务”。那么非必要业务指的就是种子、农药等农业物资。
2023年及以后,是否持续供应这些农业物资,完全取决于俄乌局势如何发展。俄罗斯即将可能面临最坏的打算是原本稳定进口的口粮种子极有可能面临断供。
而断供对于俄罗斯来说,影响可不小,由于俄罗斯常年长期进口德国拜耳等欧美公司提供的进口种子,再加上拜耳也就是孟山都的种子有其特殊性。
一旦断供,本地生产的农作物根本达不到原有产量,立竿见影被影响到的就是俄罗斯的粮食安全以及人民最基本的饱腹问题。
问题严重甚至直接影响全球油料市场。
其实,在拜耳发表声明之前,位于美国的全球四大粮商中的嘉吉和阿彻丹尼尔已经表示,会缩减在俄罗斯非必要活动并且停止投资。跟中国一样,俄罗斯在种子方面严重依赖进口,统计显示,目前俄罗斯玉米种子进口份额占大约六成。油菜籽为88%,甜菜近100%。马铃薯、大豆、向日葵和油菜等种子占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这场针对俄罗斯的种子战争中,俄方毫无疑问地处于弱势,但一个国家挺身而出愿意帮助俄罗斯,是谁呢?印度。
印度挺身而出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它也曾深受孟山都“祸害”,当时的孟山都为了打开印度市场,以高出市场24倍的价格收购了印度最大的种子公司。
在短短几年后,印度全国95%的棉田都在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棉花,这家行业巨头以星星燎原之势快速卷进印度市场。
这让印度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产棉国。可基因改造作物的成本实在太高昂,压得印度弄名喘不过气来。
当他们试图寻找国产传统种子作为替代品时,却发现孟山都早已垄断了种子市场,根本没有国产种子的生存空间。
令人窒息的现实
在法国《种子战争》的纪录片中,记录了当时真实又残酷的现实景象:在开放转基因棉花到2011年为止,印度已有超过30万农民被债务所逼。
喝农药或者上吊轻生,有数据统计印度农民的自杀率高达每30分钟就有一个。
这样的经历让印度感同身受此时正被种子制裁的俄罗斯,它竭尽所能将俄罗斯需要并且自己能够出口的基础作物大批量出口到俄罗斯,而且尽量用卢布结算。
同时考虑到地缘政治,目前300多家企业也停止和俄罗斯的合作, 俄罗斯将进口更大份额的中国种子,这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虽然看到俄罗斯种子自给率增长,来源广泛,多家退出的欧美种子公司又陆续回去。但是供应更稳的中国,成为了首选,据俄罗斯农业银行称,该份额还会迅速增长。
这样的决策会让中国收获一笔可观的收入,若将这笔资金投入种业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国或许可以做到“弯道超车”。
毕竟中国在种业目前也是高度依赖进口。在中国种业,有“两个 80%”——我国80%的种业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单位,而80%的种子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育种队伍和论文成果,但这些成果在发表后往往没办法及时投入生产实践,成为“铁皮柜里的成果”。
种子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的比拼,种业企业首先必须是科技领先型企业,这需要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最高层也对种子问题愈发重视,从“太空种子”的研发就可见一斑。新的育种技术可以让我们的传统育种技术快速追上国外的水平。
如今我国利用航天技术进行育种,效果惊人,早在我国第一次把种子送上太空时,就可以培育出200多个新品种,并且种植面积超过了240万公顷。
在未来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新型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多更优异的品种,我们的种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从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标签: